通典禮典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一 禮九十一 開元禮纂類二十六 賓禮
蕃主來朝以束帛迎勞 遣使戒蕃主見日
蕃主奉見奉辭禮同 受蕃國使表及幣
皇帝宴蕃國主 皇帝宴蕃國使
蕃主來朝以束帛迎勞
前一日,守宮設次於候館門之外道右,南向。其日,使者至,掌次者引就次。蕃主服其國服,所司引立於東階下,西面。凡蕃主進止皆所司先引,制使皆謁者前導。使者朝服出次,立於門西,東面,從者執束帛立於使者之南。蕃主有司出門東,西面曰:「敢請事。」使者曰:「奉制勞某主。」稱其國名。有司入告。蕃主迎於館門外之東,西面再拜。使者與蕃主俱入。使者先升立於西階上,執束帛者從升,立於使者之北,俱東面。蕃主升立於東階上,西面。使者執幣稱:「有制。」蕃主將下拜,使者曰:「有後制,無下拜。」蕃主旋,北面再拜稽首。使者宣制訖,蕃主進受幣,采五疋為一束。其蕃主答勞使,各以土物,其多少相准,不得過勞幣。勞於遠郊,其禮同。蕃主還,遺贈於遠郊亦如之。勞蕃使即無束帛也。退復位,以幣授左右,又再拜稽首。使者降出,立於館門外之西,東面。蕃主送於館門之外,西面,止使者。蕃主揖使者俱入,揖讓升,蕃主先升東階上,西面;使者升西階上,東面。蕃主以土物儐使者,使者再拜受,蕃主再拜送物。使者降出,蕃主從出門外皆如初。蕃主再拜送,使者還,蕃主入。鴻臚迎引詣朝堂,依方北面立。所司奏聞,舍人承敕出稱:「有敕。」蕃主再拜,宣勞訖,又再拜,所司引就館如常儀。
遣使戒蕃主見日
前一日,守宮設次於館門之外道右,南向。其日,使者至,掌次者引就次。蕃主服其國服降立於東階下,西面,蕃國諸官立於蕃主之後,西面北上。使者服朝服出次,立於門西,東面。蕃主有司出門東,西面曰:「敢請事。」使者曰:「奉制戒某主見日。」有司入告。蕃主迎於館門外之東,西面再拜。使者與蕃主俱入。使者升自西階,東面;蕃主升自東階,西面。使者稱:「有制。」蕃主再拜。宣制曰:「某日某主見。」蕃主又再拜,稽首。使者降出,蕃主送於館門之外,西面再拜。使者還,蕃主入。
蕃主奉見奉辭禮同
前一日,尚舍奉御整設御幄於太極殿北壁,南向。守宮設次,太樂令展宮懸,設舉麾位於上下,鼓吹令設十二案,乘黃令陳車輅,尚輦奉御陳輿輦,尚舍奉御鋪蕃主床座於御座西南東向,並如常儀。
其日,典儀設蕃主版位於懸南道西,北面。又設蕃國諸官之位於蕃主位後,各依其班重行北面,以西為上。設典儀位於懸之東北,贊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面。諸衛各勒所部,列黃麾仗屯門及陳於殿庭。太樂令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郎入就舉麾位。所司迎引蕃主至承天門外,通事舍人引就次。本司入奏,鈒戟近仗入陳如常。典儀帥贊者先入就位。侍中版奏:「請中嚴。」諸侍衛之官各服其器服,符寶郎奉寶,俱詣閤奉迎。蕃主服其國服出次,通事舍人引立於閤外西廂,東面;若更有諸蕃,以國大小為序。蕃國諸官各服其服,立於蕃主之後,俱東面北上。
侍中版奏:「外辦。」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乘輿以出,曲直華蓋警蹕侍衛如常儀。皇帝將出,仗動,太樂令令撞黃鍾之鐘,右五鐘皆應,協律郎舉麾,鼓柷,奏太和之樂以姑洗之均。皇帝出自西房,即御座南向坐,符寶郎奉寶置於御座,侍衛如常,偃麾,戛敔,樂止。通事舍人引蕃主入門,舒和之樂作,至位樂止。典儀曰:「再拜。」贊者承傳,蕃主再拜稽首。侍中承制降詣蕃主西北,東面稱:「有制。」蕃主再拜稽首,宣制訖,蕃主又再拜稽首。侍中迴奏,又承制降勞,敕命升坐,蕃主再拜稽首。舍人引蕃主,樂作,蕃主至階,樂止。舍人接引升,至座後,蕃主就座,俛伏,坐。侍中承制勞問,蕃主俛伏,避席將下拜,侍中承制曰:「無下拜。」蕃主復位,拜對如常。侍中迴奏,又承制勞還館。舍人引蕃主降自西階,典謁者承引,樂作,復懸南位,樂止。蕃主再拜稽首訖,舍人引蕃主,樂作,蕃主出門,樂止。
初蕃主升坐,舍人引蕃國諸官以次入就位。立定,典儀曰:「再拜。」贊者承傳,蕃國諸官俱再拜稽首。舍人承敕,降自西階,詣蕃國諸官西北,東面稱:「敕旨。」蕃國諸官俱再拜稽首,宣敕訖,蕃國諸官俱再拜稽首,對訖,又再拜稽首。舍人迴奏,又承敕降勞還館,蕃國諸官俱再拜稽首。於蕃主出,舍人引蕃國諸官以次出。
訖,侍中前跪,奏稱:「侍中臣某言,禮畢。」俛伏,興,還侍位。皇帝興,太樂令令撞蕤賓之鐘,左五鐘皆應,鼓柷,奏太和之樂;皇帝降座,乘輿入自東房,侍衛警蹕如常儀,侍臣從至閤,樂止。
受蕃國使表及幣其勞及戒見日如上儀
前一日,尚舍奉御整設御幄於所御之殿北壁,南向。守宮設使者次,太樂令展宮懸,舉麾位於上下,並如常儀。
其日,典儀設使者位於懸南,重行北面,以西為上。庭實位於客前。設典儀位於懸之東北,贊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面。諸衛勒所部列黃麾半仗屯門及入陳於殿庭。太樂令帥工人入就位如上儀。符寶郎奉寶俱詣閤奉迎。使者服其國服,奉書出次,通事舍人引立於閤外西廂,東面;從者執幣及庭實立於後,俱東面北上。
侍中版奏:「外辦。」皇帝服通天冠,乘輿以出,典直華蓋警蹕侍衛如常儀。皇帝將出,仗動,太樂令令撞黃鍾之鐘如上儀,符寶郎置寶於御座,侍衛如常儀,樂止。中書侍郎一人令史二人持案先俟於西階下,東面北上。舍人引使者及庭實入就懸南位。使者初入門,舒和之樂作,立定樂止。大蕃大使為設樂,次蕃大使及大蕃中使以下皆不設樂懸及黃麾仗。中書侍郎帥持案者進詣使者前,東面。侍郎受書置於案,迴詣西階。侍郎取書升奏,侍案者退。初侍郎奏書,有司各帥其屬受幣馬於庭。典儀曰:「再拜。」贊者承傳,使者以下皆再拜。舍人前承制,降詣使者前,問蕃國主,使者再拜,對訖,又再拜。舍人迴奏,又承敕問其臣下,使者再拜對。又勞使者以下,對拜及舍人迴奏並如常儀。舍人承制敕勞還館,使者以下皆再拜。舍人引使者以下出,樂作止如常儀。
侍中前跪,奏稱:「侍中臣某言,禮畢。」俛伏,興,還侍位。皇帝興,太樂令令撞蕤賓之鐘如上儀,侍臣從至閤,樂止。
皇帝宴蕃國主
前一日,尚舍奉御整設御幄於御殿之北壁,南向。尚食奉御、太官令命各具饌,守宮設次,太樂令設登歌位於殿上,展宮懸於殿庭,設舉麾位於上下,鼓吹令設十二案,乘黃令陳車輅,尚輦奉御陳輿輦,並如常儀。
其日,尚舍奉御鋪蕃主床座於御座西南,蕃國諸官應升殿者座於蕃主之後,設不升殿者坐席於西廊下,俱東面北上。尚食奉御設御酒樽,太官令設蕃主以下酒樽,並如常儀。典儀設蕃主版位於懸南。又設蕃國諸官之位於蕃主之後,俱重行,北面西上。設典儀位於懸之東北如常儀。諸衛各勒所部列黃麾仗屯門及陳於殿庭。太樂令帥工人二舞入就位,協律郎入就舉麾位。所司迎引蕃主至承天門外,通事舍人引之次。凡蕃客出入升降,皆掌客監引。所司入奏,鈒戟近仗入陳如常。典儀帥贊者先入就位。侍中版奏:「請中嚴。」諸侍衛之官各服其器服,符寶郎奉寶,俱詣閤奉迎。蕃主服其國服出次,通事舍人引立於閤外西廂,東面,蕃國諸官各服其國服,立於蕃主之後,俱東面北上。
侍中版奏:「外辦。」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乘輿以出,曲直華蓋警蹕侍衛並如常儀。皇帝將出,仗動,太樂令令撞黃鐘如上儀。典儀一人升立於東階上,贊者二人立於階下,俱西面。通事舍人引蕃主入,蕃國諸官從入。蕃主入門,舒和之樂作,蕃主至位,樂止。其有獻物則從之入,陳於蕃主之前,以西為上。立定,典儀曰:「再拜。」贊者承傳,蕃主及蕃國諸官皆再拜。侍中承旨降,敕蕃主升座,蕃主再拜。蕃主奉贄其贄隨其國所有,一以輕者為之。曰:「某國蕃臣某,敢獻壤奠。」侍中升奏。又侍中承旨曰:「朕其受之。」侍中降於蕃主東北,西面稱:「有制。」蕃主再拜。宣制訖,蕃主又再拜訖,以贄授侍中。侍中以贄授所司,又所司受其餘幣俱以東。
舍人承旨降,敕蕃國諸官等坐,蕃國諸官俱再拜。通事舍人引蕃主,又通事舍人引蕃國諸官應升殿者詣西階。蕃主初行樂作,至階樂止。通事舍人各引升立於座後。初蕃國諸官詣西階,其不升殿者通事舍人分引立於廊下席後。立定,殿上典儀唱:「就座。」階下贊者承傳,蕃主以下皆就座,俛伏,坐。太樂令引歌者及琴瑟至階,脫履於下,升就位坐。笙管者就階閒北面立。
尚食奉御進酒,至階,殿上典儀唱:「酒至,興。」階下贊者承傳,蕃主以下皆俛伏,興,立座後。殿中監到階省酒,尚食奉御奉酒進,皇帝舉酒,良醞令又行酒殿上。典儀唱:「再拜。」階下贊者承傳,蕃主以下皆再拜訖,搢笏,受觶殿上。典儀唱:「就座。」階下贊者承傳,蕃主以下皆就座,俛伏,坐飲。皇帝初舉酒,登歌作昭和三終。尚食奉御進受虛觶,奠於坫。登歌訖,降復位。
觴行三周,尚食奉御進食。食升階,殿上典儀唱:「食至,興。」階下贊者承傳,蕃主以下皆執笏,俛伏,興,立座後。殿中監到階省案,尚食奉御品嘗食訖,以次進置御前。太官令又行蕃主以下食案。設訖,殿上典儀唱:「就座。」階下贊者承傳,蕃主以下皆就座,俛伏,坐。皇帝乃飯,休和之樂作,蕃主以下皆飯,御食畢,樂止。蕃主以下食訖,尚食太官俱徹案。
又行酒,遂設庶羞,二舞以次入作。若賜酒,舍人前承旨,詣受賜者前,蒙賜者執笏,俛伏,起,立座後。舍人稱「賜酒」,蒙賜者再拜。酒至,蒙賜者搢笏,受觶,就席,俛伏,坐飲,卒觶,俛伏,起,立授虛觶,又再拜,就席,俛伏,坐。
會畢,通事舍人贊蕃主以下興,蕃主以下皆俛伏,興,立座後。通事舍人引降,樂作,復懸南位。立定,典儀曰:「再拜。」贊者承傳,蕃主以下皆再拜。若有筐篚,舍人前承旨,降宣敕,蕃主以下皆再拜。太府帥其屬以衣物以次授之訖,蕃主以下又再拜。通事舍人引出,樂作,至門樂止。
侍中前跪奏稱:「侍中臣某言,禮畢。」俛伏,興,還侍位。皇帝興,太樂令令撞蕤賓之鐘如常儀。
皇帝宴蕃國使
前一日,尚舍奉御設御幄於所御之殿北壁,南向。太官令具饌,守宮設使者次,太樂令展宮懸於殿庭,設舉麾位於上下並如常儀。若大蕃中使及中蕃大使以下,則不設樂及黃麾仗。
其日,尚舍奉御鋪使者床座於御座西南,設不升殿者坐席於西廊下,俱東面北上。典儀設使者位於懸南,重行,北面東上。設典儀贊者位於懸之東北如常儀。諸衛各勒所部列黃麾半仗,皆與上儀同。蕃使以下服其國服出次,通事舍人引立於閤外西廂,東面,從者立於使者之後,重行,東面北上。
侍中版奏:「外辦。」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與上儀同。典儀一人升立東階上,贊者二人立於階下,俱西面。典儀引使者以下入就懸南位,使者初入門,舒和之樂作,至位樂止。立定,典儀曰:「再拜。」贊者承傳,使者以下皆再拜。舍人前承旨,降敕使者升座,使者以下皆再拜。通事舍人引應升殿者詣西階,樂作止如常。通事舍人引升,立於座後;其不升殿者,分引詣廊下席後。上下立定,殿上典儀唱:「就座。」階下贊者承傳,上下諸客皆就座,俛伏,坐。
酒至階,殿上典儀唱:「酒至,興。」階下贊者承傳,上下諸客皆俛伏,興,立座後。太官行酒殿上,典儀唱:「再拜。」階下贊者承傳,上下諸客皆再拜,搢笏,受觶。殿上典儀唱:「就座。」階下贊者承傳,蕃使以下諸客皆就座,俛伏,坐飲。觴行三周,食升階,殿上典儀唱:「食至,興。」階下贊者承傳,上下諸客皆執笏,俛伏,興,立座後。太官令行諸客案。設食訖,殿上典儀唱:「就座。」階下贊者承傳,上下諸客皆就座,俛伏,坐。上下諸客皆飯。諸客食訖,太官令俱徹案。又行酒,遂設庶羞,二舞以次入作。若賜酒,舍人前承旨,詣受賜者前,蒙賜者執笏,俛伏,起,立座後。舍人稱「賜酒」,蒙賜者再拜。餘與宴蕃國主禮同,皆倣上儀。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二 禮九十二 開元禮纂類二十七 軍禮一
皇帝親征類於上帝宜社附 纂嚴 齋戒 陳設 鑾駕出宮 薦玉帛 進熟 鑾駕還宮
皇帝親征告於太廟 齋戒 陳設 鑾駕出宮 晨祼 饋食 鑾駕還宮 解嚴
皇帝親征禡於所征之地
皇帝親征及巡狩郊祭有司軷於國門
皇帝親征及巡狩告所過山川 平蕩寇賊宣露布
遣使勞軍將 皇帝講武 皇帝田狩
皇帝親征類於上帝宜社附
纂嚴
纂嚴前一日,本司承制宣攝內外諸司,各隨職備辦。尚舍奉御施御幄於太極殿北壁下,南向如常。守宮設群官文武次於東西朝堂如常儀。典儀設群官位於殿庭,文東武西,每等異位,重行北面,相對為首。乘黃令陳革輅及玉輅以下及車旗之屬如常。未明一刻,開諸宮門,諸衛勒所部列黃麾仗屯門及陳於殿庭如常儀。
其日平明,留從之官悉集朝堂次。侍臣服平巾幘,蔥褶;其將帥等及從行之官亦平巾,蔥褶。留守之官公服。上水五刻,侍中版奏:「請中嚴。」鈒戟近仗以次列於殿庭。上水三刻,通事舍人引群官以次入就位,諸侍臣俱詣閤奉迎。侍中版奏:「外辦。」皇帝服武弁服,御輿以出,曲直華蓋侍衛警蹕如常,即御座,南向坐。典儀唱再拜,群官在位者皆再拜訖,中書令承旨敕百僚訖,通事舍人以次引群官出。侍中跪奏:「禮畢。」俛伏,興。皇帝降御座,乘輿入自東房,侍中從至閤如常。
齋戒
將告,有司卜日如別儀。前一日,皇帝清齋於太極殿,諸應告之官及群官客使等各於所司及公館,諸軍將各於正寢,俱清齋一宿。若在營者,齋於軍幕。餘如郊祀儀。
陳設
前告三日,陳設如巡狩告圓丘儀。社施大次於社宮西門之外道北,南向,設告官等次以下如祭社之儀。又設軍將次於外壝南門外道東,西向北上。前二日,設樂懸、燎壇、群官版位等並如告圓丘之儀。又設軍將位於懸南,每等異位,重行,北面西上。軍將門外位於南壝外道東,西向北上。社,設軍將次於社宮北門之外,道西,東向北上。設樂懸等如祭社儀。又為瘞埳二於樂懸之北如常。又前一日,奉禮設御位於北門內,當社壇南向。設太祝等奉血幣位於埳北如常。郊社令帥府史一人及齋郎以樽坫罍洗篚入設皆如常。告日未明十五刻,烹牲如常。蒼牲二,一正座,一配座。社,烹牲於廚,用黑牛二。齋郎以豆取毛血如常。未明四刻,太史令、郊社令各服其服,升設神座如常儀。
鑾駕出宮
皇帝武弁乘革輅,備大駕及嚴鼓時刻、奏請進發、內外器服皆如常儀。前後備六軍。諸軍嚴鼓一准大駕。
薦玉帛禮與巡狩告社同
其日未明二刻,下至太常卿引皇帝至內壝門,並如巡狩圓丘親告儀。天帝太樽二,實以汎齊,明水實於上樽。山罍二,一實玄酒,為上,一實清酒。玉幣以蒼。唯無禮部尚書、太常卿陪從。皇帝至版位,西向立。每立定,太常卿與博士退立於左。太常卿前奏:「請再拜。」退復位。皇帝再拜。以下至奠玉帛訖,降壇還版位,樂止,並如巡狩親告儀。
進熟
皇帝既升奠玉幣,太官令出帥進饌者,以下至皇帝降壇還版位,謁者引司徒降復位,並如巡狩圓丘親告儀。宜社,自引司徒降復位以上,同巡狩告社儀。皇帝既降壇,謁者引諸軍將詣壇東階升,進立於天帝神座前,北面西上。宜社,立於太社神座前,南面西上。初軍將升,太祝帥齋郎以爵酌福酒,進立於軍將之西,東面北上。宜社,於軍將東,西面南上。軍將俱再拜受爵,跪祭酒,啐酒,奠爵興。太祝各帥齋郎進俎,減神前胙肉,以次授,軍將受以授齋郎。軍將俱跪取爵,遂飲卒爵,太祝帥齋郎受爵復於坫。軍將俱興,再拜,謁者引軍將降復位。太祝各進跪徹豆,還樽所。奉禮曰:「賜胙。」贊者唱:「眾官再拜。」眾官在位者皆再拜。已飲福者不拜。元和之樂作。太常卿前奏:「請再拜。」退復位。皇帝再拜及燎燔以下至燔祝版,並如巡狩親告儀。宜社,自皇帝再拜以下至燔祝版。並如巡狩告社儀。
鑾駕還宮如郊社儀。宜社附。
皇帝親征告於太廟
齋戒
將告有司卜日、皇帝清齋及應告官清齋等,並如巡狩告儀。又諸軍將各於正寢清齋一宿。若在營,齋於軍幕。諸衛令其屬守廟門,與太樂工人俱清齋如常儀。
陳設
前告三日,陳設如巡狩告廟儀。又設軍將次於南門外道東,西向北上。前二日,設樂懸。前一日,設御座及從駕官位如巡狩告廟儀。又設軍將位門外道東,每等異位,重行,西向北上。設樽罍洗篚。告日未明十五刻,烹牲等並如巡狩告廟儀。
鑾駕出宮
皇帝服武弁服,乘革輅,前後備六軍,嚴鼓,並准大駕,餘同圓丘儀。
晨祼巡狩告廟同
饋食
皇帝既升祼,下至酌獻九室訖降復位,並如巡狩告廟儀。又皇帝既降,謁者引諸軍將升自東階,進立於睿宗大聖至孝皇帝室戶前,北面西上。初軍將升,諸太祝各帥齋郎以爵酌罍福酒,進立軍將之東,西面北上,以下至啐奠降復位,如類上帝儀。登歌作,諸祝各入室徹豆還樽所,以下至燔版於齋坊,如類上帝儀。
鑾駕還宮
皇帝既還大次,侍中版奏:「請解嚴。」將士不得輒離部伍。皇帝仍武弁,乘革輅還宮如常儀。
凱旋告日,陳俘馘於南門外,北面西上,軍實陳於後。其告奠之禮皆與告禮同。
解嚴
未解嚴前一日,本司各隨職供辦。尚舍奉御設御座於太極殿中楹閒南向如常。守宮設文武百官次於東西朝堂,奉禮於東西朝堂設文武官版位如初。典儀設位於殿庭,文東武西,皆重行北向,相對為首。設典儀位於東階東南,贊者二人在南差退。乘黃令陳革輅旌旗之屬於殿庭。
其日平明,諸衛各勒所部屯門列仗,百官服蔥褶,督將戎服,皆集朝堂次。晝漏上水五刻,侍中版奏:「請中嚴。」鈒戟以次列於殿庭。上水七刻,典謁引群官以次入就位。上水十刻,應奉迎之官詣閤奉迎。侍中版奏:「外辦。」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御輿以出,曲直華蓋警蹕如常。皇帝出自西房,即御座,侍臣夾侍如常。典儀稱再拜,贊者承傳,群官皆再拜。通事舍人以次引群官出。侍中跪奏稱:「禮畢。」俛伏,興,還侍位。皇帝降座,御輿入自東房,侍臣從至閤如常。
皇帝親征禡於所征之地
將祭,有司卜日如別儀。
前祭一日,皇帝清齋於行宮。凡應祭之官清齋於祭所。近侍之官與從祭群官及諸軍將皆於軍幕清齋一宿。諸衛令其屬各以其方器服守衛壝門,亦清齋一宿。尚舍直長施大次及群官軍將等次,如類上帝儀。右校修除祭所,又為瘞埳於神座西北內壝之外,方深取足容物。
前一日,奉禮設御位於神座東南,西向。設望瘞位於神座西南,當瘞埳,北上。設諸祭官位於御位東南,執事者位於其後,俱重行,西向北上。設御史位,一位於神座西南,東向;一位於神座東南,西向。設奉禮位於祭官西南,贊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北上。又設奉禮贊者位於瘞埳西,南上。設從祭群官位於祭官之南,俱重行,西向北上。設軍將位於南廂,重行,北向西上。設門外位:祭官以下皆於東壝之外道南,從祭群官位於祭官之南,俱重行,北向西上。軍將位於南壝外道東,重行,西向北上。兵部侍郎建二旗於南門外。去門三十步。郊社令帥府史及齋郎以樽坫罍洗篚入設於位,犧樽二、象樽二、山罍二皆於神座東南,俱北向,西上。樽皆加勺,有坫以置爵。設御洗又於酒樽東南,諸將罍洗又於東南,北向,及設篚如常,篚實以巾爵。執樽罍篚者如常。設幣篚於酒樽之所。
祭日未明十五刻,太官令先備特牲之饌。牲以犢。未明四刻,郊社令奉熊席,入設黃帝軒轅氏神座於壝內近北,南向。兵部侍郎置甲冑弓矢於座側,建於座後。未明二刻,郊社令、良醞令各帥其屬入實樽罍及幣,犧樽實以醴齊,象樽實以盎齊,山罍實以清酒。齊皆加明水,酒加玄酒,各實於上樽。太官令帥進饌者實諸籩豆簋簠。
未明一刻,奉禮帥贊者先入就位。贊引引御史、太祝與執樽罍篚者入當御座前,重行,北向西上。立定,奉禮曰:「再拜。」贊者承傳,御史以下皆再拜。執樽罍者各就位。贊引引御史、太祝行掃訖,引就位。
皇帝服武弁之服詣祭所,諸將與從祭之官皆戎服陪從如常。駕將至,謁者引行事之官皆就東門外位。駕至大次門外,下馬,之大次。郊社令以祝版進御署如常。謁者、贊引各引從駕群官及諸將俱就門外位。謁者、贊引各引祭官及從祭群官、諸軍將等次入就位。皇帝停大次半刻頃,太常博士引太常卿立於大次門外,當門北向。
侍中版奏:「外辦。」皇帝出次,博士引太常卿,太常卿引皇帝入門,仗衛停於門外,近侍者從入如常。皇帝至版位西向立。每立定,太常卿與博士退立於左。太常卿前奏:「再拜。」退復位。皇帝再拜。奉禮曰:「眾官再拜。」眾官在位者皆再拜。太常卿前奏:「有司謹具,請行事。」退復位。太祝跪取幣於篚,興,立於樽所。凡取物者,皆跪俛伏而取以興,奠物則跪奠訖,俛伏而後興。太常卿引皇帝進神座前,北向立。太祝以幣授侍中,侍中奉幣東向進,皇帝受幣。太常卿引皇帝進,北向跪奠於神座,俛伏,興。太常卿引皇帝少退,北向再拜訖,太常卿引皇帝還版位,西向立。於眾官拜訖,太官令出,帥進饌者奉饌陳於東門之外;謁者引司徒出詣饌所,司徒奉俎。皇帝既復位,太官令引饌入,太祝迎引設於神座前,訖,謁者引司徒以下還本位,太祝還樽所。
太常卿引皇帝詣罍洗,侍中、黃門侍郎贊洗、授巾爵並如常儀。謁者引司徒進立於樽所,齋郎奉俎立於司徒之後。皇帝洗爵訖,太常卿引皇帝詣樽所,執樽罍者舉,侍中贊酌醴齊訖,太常卿引皇帝進軒轅氏神座前,北向跪奠爵,俛伏,興,太常卿引皇帝少退,北向立。太祝持版進於神座之右,東面跪讀祝文。文臨時撰。訖,興,皇帝再拜,太祝進奠版於神座,還樽所。太祝以爵酌上樽福酒以授侍中,侍中受爵西向進皇帝,皇帝再拜受爵,跪祭、啐、奠爵、受胙,至還本位,如常儀。謁者引亞獻上將詣罍洗,盥手洗爵酌盎齊,奠、啐、受福如上訖,還本位。謁者又引次將終獻,如亞獻儀。太祝進徹豆如式,奉禮曰「賜胙」,以下至望瘞位、禮畢還大次,並如常。其窴土,埳東西各四人。若備六軍及嚴鼓,作止如類告之禮。
皇帝親征及巡狩郊祭有司軷於國門
車駕出日,右校先於國門外委土為軷;軷,為山象也。又為瘞埳於神座西北,方深取足容物。太祝布神座於軷前,南向。太官令帥宰人刳羊。郊社令之屬設樽罍篚於神座之左,俱右向。置幣於樽所。
駕將至,太祝立於樽洗東南,西向;祝史與執樽罍篚者俱就樽罍所立。太祝再拜,詣樽所取幣,進,跪奠於神座,興,還本位。進饌者薦脯醢於神座前,加羊於軷,西首。太祝詣罍洗盥手洗爵,詣樽所酌酒,進,跪奠於神座前,興,少退,北向立讀祝文訖,祝文臨時撰。太祝再拜,還本位。少頃,太祝帥齋郎奉幣爵酒饌物,宰人舉羊肆解之,太祝并載埋於埳,窴之。執樽者徹罍篚席。駕至,權停。太祝以爵酌酒授太僕卿,太僕卿左執轡,右受酒,祭兩軹及軓前,軹,轂末。軓,軾前。乃飲,授爵而退,遂驅駕轢軷上而行。
皇帝親征及巡狩告所過山川
前一日,諸告官俱清齋於告所,執事者先修除告所。又為瘞埳,當神座之南如常。太官令備牢饌。嶽鎮海瀆用太牢,中山川用少牢,小山川用特牲。若行速即用酒脯。
告日,郊社丞布神座席於告所,近北南向。設酒樽於神座之左,而右向。設洗於酒樽東南,北向,其執樽者位如常。奉禮設告官位於罍洗東南,西向;執事者位於其後,北上。設奉禮位於告官西南,東向;贊者二人在南,少退。所司實樽罍俎豆,太祝實幣篚,齋郎取豆血。幣長一丈八尺,各隨方色。奉禮帥贊者先入就位,執樽罍篚者次入就位,謁者引告官以下次入就位。立定,奉禮曰:「再拜。」贊者承傳,告官以下皆再拜。
謁者進告官之左,白:「有司謹具,請行事。」退復位。奉禮曰:「再拜。」告官以下皆再拜。太祝以幣授告官,告官受幣,謁者引告官詣神座前,北面跪奠幣,俛伏,興,少退,再拜,告官復位。太官丞引饌入,太祝迎引設於神座前,太官丞以下還本位。謁者引告官詣罍洗,盥手洗爵訖,引告官詣酒樽所,執樽者舉,告官酌酒,進,跪奠於神座,俛伏,興,少退,北向立。太祝持版進於神座之右,東面跪讀祝文祝文臨時撰。訖,興,告官再拜,太祝進,跪奠版於神座,俛伏,興,還樽所。太祝以爵酌福酒,進告官之右,西向立。告官再拜,受爵,跪祭、啐、奠爵及受胙,以下望瘞等至燔版位,並如常儀。其窴土則埳東西各二人。
平蕩寇賊宣露布
其日,守宮量設群官次。露布至,兵部侍郎奉以奏聞,仍承制集文武群官、客使於東朝堂。群官客使至,俱就次各服其服。奉禮設群官版位於東朝堂之前,近南,文東武西,重行北向,相對為首。又設客使位如常儀。設中書令位於群官之北,南面。
量時刻,吏部、兵部贊群官客使出次,謁者、贊引各引就位。立定,中書令受露布置於案,令史二人絳公服對舉之。典謁者引中書令,舉案者從之,出就南面位,持案者立於中書令西南,東面。立定,持案者進,中書令取露布,持案者退復位。中書令稱:「有制。」群官客使皆再拜。中書令宣露布訖,群官、客使又再拜,皆舞蹈訖又再拜。謁者引兵部尚書進中書令前,受露布,退復位,兵部侍郎前受之。典謁引中書令入,謁者引群官客使各還次。
遣使勞軍將
前一日,執事者先設使者次於營南門之外道右,南向。
使者至,謁者引之次。使者將到,兵部先集大將以下於南門之外,列左右廂,俱重行北向,相對為首。使者出次,謁者引立於門西,東面;持節者立於使者之北,吏二人持制書案,立於使者西南,俱東面。立定,大將北面再拜。
謁者引使者,持節者前導,入門而左,持案者從之。使者立於幕前,南面;持節者立於使者之東,少南,西面;持案者立於使者西南,東面。又謁者引大將以下入立於使者之南,依左右廂俱重行北面,相對為首。立定,持節者脫節衣,持案者進使者前,使者取制書,持案者退復位。使者稱:「有制。」大將以下俱再拜。宣詔訖,大將以下又再拜。謁者引大將進使者前,北面受制書,退復位。持節者加節衣,謁者引使者,持節者前導以出,持案者從之,俱復門外位。大將以制書授左右,拜送使者於門外。使者還,大將入。
初使者出,諸將以下以次出。若賜衣物,使者出次立於門外。立定,執事者以衣物立於案南,俱東面北上。使者入,衣物隨入。初大將受制書復位,執事者以衣物遍授之。大將以下受訖,又再拜。
皇帝講武
仲冬之月,講武於都外。
前期十有一日,所司奏請講武,兵部承詔遂命將帥簡軍士。有司先芟萊除地為場,方一千二百步,四出為和門。又於其內墠地為步騎六軍營域處所:左右廂各為三軍,皆上軍在北,中軍次之,下軍在南,東西相向。中閒相去三百步,五十步立表一行,凡立五行,表閒前後各相去五十步,為三軍進止之節。又別墠地於北廂,南向,為車駕停觀之處。
前三日,尚舍奉御設大次及御座於其中如常儀。
前一日,講武將帥及士卒集於墠所,禁止諠譁。依方色建旗為和門,於都墠之中及四角皆建以五綵牙旗,旗鼓甲仗威儀悉備於墠所。大將以下各有統帥如常式。步軍大將被甲冑乘馬,教騎大將亦乘馬,教習士眾為戰隊之法。凡教為陣,少者在前,長者在後;其還則長者在前,少者在後。長者持弓矢,短者持戈矛,力者持旌旗,勇者持鉦鼓。刀楯為前行,持者次之,弓箭為後行。將帥先教士眾習見旌旗指麾之蹤,旗臥即跪,旗舉即起;金鼓動止之節,聲鼓即進,鳴金即止;知刑罰之苦,賞賜之利,持五兵之便,戰鬥之備,習串跪起及行列險隘之路。
講武日,未明十刻,軍士皆嚴備。五刻,將士皆貫甲,步軍各為直陣以相俟,將軍依儀各依格備物,大將軍各依格處分軍中,立於旗鼓之下。凡六軍各鼓一十二、鉦一、角四,並於其軍後表之下。鑾駕出宮如常式。
講武日未明七刻,搥一鼓為一嚴,三嚴時節,前一日侍中奏裁。出宮以剛日。侍中奏開宮殿門及城門。未明五刻,搥二鼓為再嚴,侍中版奏「請中嚴」。文武官應從者俱先置,文武官皆公服。所司為小駕,依圖陳設。未明二刻,搥三鼓為三嚴,諸衛各督其隊與鈒戟以次入陳於殿庭。諸侍衛之官各服其器服,諸侍臣俱詣西階下奉迎。侍中負璽如式。乘黃令進革輅於太極殿前,皇帝服武弁之服,餘並如圓丘儀。
駕至墠所,兵部尚書介冑乘馬奉引,至講武所,入自都墠北和門,至兩步軍之北,當空南向。黃門侍郎奏稱:「請降輅。」還侍位。皇帝降輅,入大次而觀。兵部尚書停於東廂,西向。三仗小退以通觀路。領軍減小駕騎士,立於都墠之四周。侍臣依左右廂立於大次之前,東西面北上。文武九品以上皆公服,文東武西,在侍臣之外十步所,重行北上。諸州使人及蕃客先集於都墠北和門外,東方南方立於道東,西方北方立於道西,皆向輅而立,以北為上。駕至和門,奉禮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皇帝入次,謁者引諸州使人,鴻臚卿引蕃客,東方南方立於大次東北,南向,以西為上;西方北方立於大次西北,南向,以東為上。若有觀者,立於都墠騎士仗外,四周任意。然後講武。
諸州使人及蕃客立定,吹大角三通,中軍將各以鞞令鼓,二軍俱擊鼓。三鼓,有司偃旗,步士皆跪。二軍諸帥果毅以上各集於中軍大將旗鼓之下。左廂中軍大將立於旗鼓之東,西面;諸軍將立旗鼓之南,北面東上。右廂中軍大將立於旗鼓之西,東面;諸軍將立於旗鼓之南,北面西上。以聽誓。大將誓曰:「今行講武,以教人戰,進退左右一如軍法。用命有常賞,不用命有常刑,可不勉之!」誓訖,左右三軍各長史二人,振鐸分循以警眾,諸果毅各以誓詞遍告其所部。遂聲鼓,有司舉旗,士眾皆起,騎徒皆行,及表,擊鉦,騎徒乃止,又擊三鼓,有司偃旗,士眾皆跪。又擊鼓,有司舉旗,士眾皆起,騎驟徒趨,及表乃止,整列立定。東軍一鼓,舉青旗為直陣,西軍亦鼓而舉白旗為方陣以應之;次南軍一鼓而舉赤旗為銳陣,北軍亦鼓而舉黑旗為曲陣以應之。次東軍鼓而舉黃旗為圓陣,西軍亦鼓而舉青旗為直陣以應之。次西軍鼓而舉白旗為方陣,東軍亦鼓而舉赤旗為銳陣以應之。次東軍鼓而舉黑旗為曲陣,西軍亦鼓而舉黃旗為圓陣以應之。凡陣迭為客主,先舉者為客,後舉者為主,從五行相勝之法,為陣以應之。每變陣,二軍各選刀楯之士五十人,挑戰於兩軍之前。第一、第二挑戰迭為勇怯之狀,第三挑戰為敵均之勢,第四、第五挑戰為勝敗之形。每將變陣,先鼓而為直陣,然後變從餘陣之法。五陣畢,兩軍俱為直陣。又擊三鼓,有司偃旗,士眾皆跪。又聲鼓舉旗,士眾皆起,騎馳徒走,左右軍俱至中表,相擬擊而還。每退至一行表,跪起如前,遂復本列。
侍中跪奏:「請觀騎軍。」又侍中稱:「制曰可。」侍中俛伏,興。二軍吹角、擊鼓、誓眾、俱進及表乃止,皆如步軍,唯無跪起耳。騎軍東西迭為主客,為五變之陣皆如步軍之法。每陣各八騎挑戰於兩陣之間,如步軍法。五陣畢,俱大擊鼓而前,盤馬相擬擊而罷,遂振旅而還。
凡步騎二軍之士,備則滿數,省則半之,損益隨時,唯不得減將帥。凡相擬擊,皆不得以刃相及。凡步士逐退,過中表二十步而止,不得過也;騎士不在此例。若因田狩,則令講武軍士之外先期為圍,觀訖,乘馬鼓行親禽如別禮。狩訖,乘輅振旅而還如常儀。
講武罷,侍中跪奏稱:「侍中臣某言,講武禮畢,請還。」俛伏,興。皇帝降御輿,侍衛如常儀。皇帝升輅,太僕卿立授綏,升訖,敕車右升,千牛將軍升輅陪乘。黃門侍郎奏請鑾駕發引,以下如圓丘還宮儀,唯不作鼓吹,不撞蕤賓。解嚴訖,將士各還。明日群官奉參起居如別儀。
皇帝田狩
仲冬狩田之禮。前期十日,兵部徵眾庶,循田法;虞部量地廣狹,表所田之野。前狩三日,本司建旗於所田之後,隨地之宜。
前一日未明,諸將各帥士徒集旗下,不得諠譁。質明弊旗,後至者罰之。兵部分申田令,遂圍田。其兩翼之將皆建旗,及夜布圍訖,若圍廣,或先期二日、三日。圍闕其南面。且據南面。及狩,隨地所向。
駕出以剛日。其發引、次舍如常。將至田所,皇帝鼓行入圍。鼓吹令以鼓六十陳於皇帝東南,西向;六十陳於皇帝西南,東向,皆乘馬。各備簫角。諸將皆鼓行赴圍。乃設驅逆之騎百有二十。既設驅逆,皇帝乘馬南向,有司斂大綏以從,諸公王以下皆乘馬帶弓矢陳駕前後,所司之屬又斂小綏以從。乃驅獸出皇帝之前。初一驅過,有司整飭弓矢以前;再驅過,本司奉進弓矢;三驅過,皇帝乃從禽左而射之。每驅必三獸以上。皇帝發,亢大綏。皇帝既發,然後公王發。王著,亢小綏。諸公既發,以次射之訖,驅逆之騎止,然後百姓獵。
凡射獸,自左而射之,達於右腢,為上射;達右耳本,為次射;左髀達於右,為下射。群獸相從,不盡殺。已被射者,不射。又不射其面,不翦其毛。其出表者不逐。
將止,虞部建旗於田內,乃雷擊駕鼓及諸將之鼓,士徒譟呼。諸得禽者,獻於旗下,致其左耳。大獸公之,小獸私之。其上者以供宗廟,次者以供賓客,下者以充庖廚。乃命有司饁獸於四郊,以獸告至於廟社。其因講武以狩,則先設圍亦如之也。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三 禮九十三 開元禮纂類二十八 軍禮二
皇帝射於射宮 皇帝觀射於射宮
制遣大將出征有司宜於太社
制遣大將出征有司告於太廟齊太公廟附
仲春祀馬祖 仲夏享先牧仲秋祭馬社仲冬祭馬步附
合朔伐鼓諸州合朔伐鼓附 大儺諸州縣儺附
皇帝射於射宮
前一日,太樂令設宮懸之樂,鼓吹令設十二案於射殿之庭,以當月之調,登歌各以其合;東懸在東階東,西面,西懸在西階西,東面;南北二懸,及登歌,廣開中央。避箭位也。張熊侯,去殿九十步,設乏於侯西十步,北十步。乏,侯邊避矢物,以革為之,高廣七尺。先有垛為之,則不設。設五楅庭前,少西。楅,長三尺,博三寸,厚一寸半,龍首蛇身,以委矢。布侍射者位於西階前,東面北上。布司馬位於侍射位之南,東面。布獲者位於乏東,東面。侍射射位於殿階下,當御前少西,橫布,南面。侍射者弓矢俟於西門外。陳賞物於東階下,少東。置罰豐於西階下,少西。豐,所以承罰爵,形似豆大而卑。設罰樽於西階西,南北以堂深。設篚於樽西,南肆,實爵加。
其日質明,御服武弁出,樂作、警蹕及文武侍衛皆如常儀。文武官俱公服,典謁引入見,樂作及會如元會儀。酒三遍,侍中奏稱:「有司既具,請射。」又侍中前承制,退稱:「制曰可。」王公以下皆降。文官立東階下,西面北上;武官立西階下,於射之後東面北上。持鈒隊群立於兩邊,千牛備身二人橫奉御弓矢立於東階上,西面,執弓者在北。設坫於執弓者之前,置御決拾笥於其上。決,今之射沓。拾今之射捍。獲者持旌,自乏南行,當侯東行,至侯,負侯北面立。負侯謂背侯向內立。令眾射者見侯與旌,深有志於中。侍射者出西門外取弓矢,兩手奉弓,搢乘矢於帶,搢,插。乘矢,四矢。入立於殿下射位西,東面。司馬奉弓自西階升,當西楹前,南面,揮弓命獲者去侯。獲者去侯,西行十步,北行至乏,止。司馬降西階,復位。千牛郎將一人奉決拾以笥,千牛將軍奉弓,千牛郎將奉矢,進立於御榻東,少南,西面。郎將跪奠笥於御榻前少東,拂以巾,取決興,贊設決訖,千牛郎將又跪取拾興,贊設,以笥退,奠於坫上,復位。千牛將軍北面張弓,以袂順左右隈,上再下一,弓左右隈,謂弓上面下面。以衣袂摩拭上面再度,下面一度也。西面,左執弣,右執簫以進御訖,退立於御榻東少後。千牛郎將以巾拂矢進,一一供御。御欲射,協律郎舉麾,先奏鼓吹及樂騶虞五節,御乃射,第一矢與第六節相應,第二矢與第七節相應,以至九節。協律郎偃麾,樂止。千牛將軍以矢行奏,中曰「獲」,下曰「留」,上曰「揚」,左曰「左方」,右曰「右方」。留,矢短不及侯。揚謂矢過侯,左右謂矢偏不正也。御射訖,千牛將軍於御座東,西面受弓,退付千牛於東階上。千牛郎將以笥受決、拾,退奠於坫上,復位。
侍射者進,升射席,北面立,左旋,東面張弓,南面挾矢。協律郎舉麾,樂作,不作鼓吹。奏樂貍首三節,然後發矢。若侍射者多,則齊發。第一發與第四節相應,第二發與第五節相應,以至七節。協律郎偃麾,樂止。射者右旋,東面弛弓,北面立,乃退,復西階下位。其射人多少,臨時聽進止。若九品以上俱蒙賜射,則六品以下後日引射,所司監之。司馬升西階,自西楹前,南面揮弓命取矢,降復位。取矢者以御矢付千牛郎於東階下,侍射者矢加於楅,北闊。侍射者釋弓於位,庭前北面東上。所司奏請賞侍射中者,罰不中者。侍中稱:「制曰可。」所司立楅之西,東面,監唱射矢。取矢者各唱中者姓名。中者立於東階下,西面北上;不中者立於西階下,東面北上。俱再拜。所司於東階下以次付賞物,受訖,退復西面位。酌者於罰樽西,東面酌,進,北面跪奠於豐上,退立於豐南,少西。不中者進豐南,北面跪取豐上爵,立飲卒爵,跪奠豐下,退復東面位。酌者北向跪取虛爵,酌奠如初。不中者以次繼飲皆如初。訖,典謁引王公以下及侍射者,庭前北面,相對為首,再拜訖,引出。持鈒隊復位。御入,奏樂警蹕如常儀。所司以弓矢出中門外,付侍射者,引出。
若御射無侍射之人,則不設楅,不陳賞物,不設罰樽。若御燕遊小射,則常服,不陳樂懸,不行會禮,王公以下事訖出,無北面再拜之儀。
皇帝觀射於射宮
前一日,設宮懸、登歌、張麋侯如親射儀。設第一楅於庭前少西,第二楅於第一楅南二步,以次五楅。陳賞物罰豐如親射。布王公以下釋弓矢席位於中門外左右,俱北上。布三品以上會席位於殿上如常儀。布第四品五品會席位於東西階南,在樂懸內,東廂者西面,西廂者東面,俱北上。若殿上人少,四品五品亦升之。布六品以下會席位於樂懸之南,北上。若四品五品升殿,則在懸內。布王公以下將射位於東西階前,北上。布左右司射位於王公將射位前,左者西面,右者東面,俱北上。布司馬位於右司射南,東面。布三品以上及左供奉官射席位於御座東楹閒,少前;布三品以上及右供奉官射席位於御座西楹閒,少前。席橫布,各容六人。布四品以下射席位於殿階下如殿上儀。布獲者位於乏東,東面,取矢者在獲者南,俱東面。獲者,謂看矢疏密者。置左右司射各三人,司馬二人。
其日質明,王公以下俱公服,持弓矢,分為左右引入,至中門外位。御服武弁服出,樂作,警蹕如常儀。王公以下皆跪釋弓矢於位,典謁引入見會如常儀。凡射先行會禮。酒三遍,所司奏請賜王公以下射。侍中前承詔,退稱:「制曰可。」王公以下將射者皆降庭前,北面,相對為首,再拜訖,典謁引出復中門外位,跪取弓矢,興,兩手奉弓,搢乘矢,典謁引入就將射位。左右司射及司馬及獲者皆就位。執罰樽者立於樽南,執篚者立於篚南,皆北面;酌者立於樽西,東面。獲者持旌自乏南行十步,當侯東行,至侯,負侯北面立。
左右司射各一人先導射,皆搢乘矢於帶,兩手奉弓,左者從東階,右者從西階,至階,左者西面,右者東面,相顧立定,俱升,進,各當席前,北面俱進,升射席。立定,左廂者右旋,西面張弓,右廂者左旋,東面張弓,俱南面,挾一。挾謂置矢於弓。司馬執弓自西階升,當右射者前,左旋南面,揮弓命獲者去侯。獲者持旌去侯,西行十步,當乏北行,至乏,止。乃射。左司射一發,右司射一發,更迭射訖,左司射左旋西面弛弓,右司射右旋東面弛弓,俱北面立定,俱少退,各從東西階降於階下,相向立定,乃退復位。
左右司射各於王公位前,北面次比王公從首六人,引從東西階升如司射之儀。至射席,相對為首,北面立,左者右旋西面張弓,右者左旋東面張弓,俱南面,挾一。所司奏:「請以射樂樂王公以下。」若兩番射,則每番唯射取中侯,未須奏請作樂相應。侍中前承制,退稱:「制曰可。」通事舍人承傳,西面告太常卿,太常卿於西懸內東面命樂正曰:「奏樂,閒若一。」言奏七節,節閒疏數如一也。司射自西階升,當御前少西,東向誓曰:「無射獲,無獵獲。」不得射侯邊獲者,不得獵過獲者之傍。射者俱逡巡,司射退,降復位。司射又升西階誓曰:「不鼓不釋。」不與鼓節相應,雖中不為釋算。射者又逡巡,司射退降復位。協律郎舉麾,作貍首之樂三節訖,左右俱一發使與第四節相應,左右又一發使與第五節相應,以至七節射訖,協律郎偃麾,樂止。左廂射者左旋西面弛弓,右廂射者右旋東面弛弓,俱北面立,少退,從東西階降,立於階下,相向北上立定,乃退。左右司射各以次取六人,俱升射如初。四品以下射於殿下,即射席升降及射與樂相應如殿上儀。射訖者,三品以上及近侍之官釋弓於下,升復會位,四品以下皆復會位,坐。其未射者立,繼射如初。
射總訖,司馬升殿,揮弓命取矢。取矢者上中下矢各一人持,其不中者矢亦一人持,至庭前,其第一矢跪加第一楅,北闊,其以下次加楅訖,取矢者各立楅南,北面。王公以下各降,執弓庭前北面立。
所司奏請賞射中者,罰不中者。侍中承制,退稱:「制曰可。」所司立楅之西,東面監唱射矢。取矢者各唱中者姓名。中者立東階下,西面北上,依射中疏密為第。其不中者謂四矢俱不中侯也。立於西階下,東面北上,依品為序。東西俱再拜。所司東階下以次付賞物,受訖者退復西面位。若賜多,且置於位,御入,持出中門外付之。酌者於罰樽西,東面酌,進,北面跪奠爵豐上,立於豐南少西。不中者豐南北面橫奠弓,跪取爵,立飲卒爵,跪奠爵豐下,取弓,退復東面位。酌者繼酌奠於豐,不中者以次飲皆如初。
若更射,則取矢者以矢就東西面位,付射者。訖,左右司射各從首取王公以下六人升射如初,始作樂、與樂相應如上儀。其賞罰皆如初訖,典謁者引中者及不中者及不射者,皆庭前北面,各依品相對,再拜訖,出復中門外位。持鈒者復位。御入,樂作,警蹕如常。所司持矢出中門外,付射者訖,引出。
若御不親觀射,則不設樂懸。王公以下各執弓矢入庭前,北面拜訖,通事舍人宣敕賜王公以下食,王公等皆再拜。典謁引王公以下就東西廊下食訖,舍人又宣敕賜王公以下射,王公以下在位者皆再拜。左右司射引王公以下皆如御前之儀。射訖,王公以下皆北面相對立。通事舍人宣敕云:「射中者依算賜物,不中者罰酒。」王公等皆再拜。其受賞及罰皆如御前之儀。北面再拜,取矢訖,引出。
制遣大將出征有司宜於太社
將告,有司卜日如別儀。
前一日,諸告官致齋於社所。守宮設告官以下次各於常所,諸將次於社宮北門外道西,東向南上。右校清掃內外,又為瘞埳二於南門內壇西南如常。奉禮設告官以下版位如常儀。設諸將位於北門內,當太社壇,南面東上;設諸將門外位於北門外道西,東向南上。郊社令帥其屬設樽罍玉帛等如式,執樽罍者位如常。
告日未明十刻,太官令先具牢饌。質明,告官等各服其服,太史令、郊社令升設神席,良醞令之屬入實樽罍玉幣。太罍及配座象樽實醴齊,玄酒各實於上樽。玉,社稷兩珪有邸。幣以玄,一丈八尺。奉禮帥贊者先入就位。贊引引御史、太祝以下入,行掃除如常儀訖,就位。贊引引告官以下俱就門外位。謁者引告官,贊引引執事者入就位。立定,奉禮曰:「再拜。」贊者承傳,告官以下皆再拜。太官令出,帥進饌者奉饌陳於西門外。初告官等入,謁者引諸將俱就門外位;告官入訖,謁者引諸將入就位。立定,奉禮曰:「再拜。」大將以下皆再拜。
謁者進告官之左,白:「有司謹具,請行事。」還本位。諸祝俱取玉幣於篚,各立於樽所。謁者引告官詣太社壇升北陛,以下至奠玉幣、酌飲福、受胙,如巡狩告社攝事儀。初告官詣稷壇,謁者引諸將詣太社壇,升西陛,進立於太社神主前,南面東上。初諸將升,諸祝帥齋郎以爵酌福酒,進諸將東,西面立。諸將皆再拜受爵,跪祭酒,啐酒,奠爵,俛伏,興。諸祝帥齋郎進俎,減神前胙肉以次授,諸將受以授齋郎。諸將俱跪取爵,遂飲卒爵,太祝帥齋郎受爵,復於坫。諸將俛伏,興,再拜訖,謁者引諸將降詣太稷壇,飲福受胙如太社儀訖,還本位。奉禮曰:「再拜。」諸將以下皆再拜,謁者引出。初諸將出,諸祝各進跪徹豆,以下及告官望瘞玉幣至禮畢,如巡狩告社儀。
若凱旋,唯陳俘馘及軍實於北門之外,南面,其告禮如上儀,祝版燔於齋所。
制遣大將出征有司告於太廟齊太公廟附
將告,有司卜日如別儀。
前一日,諸告官致齋於廟所。衛尉設告官以下次各於常所,右校掃除內外,奉禮設告官版位於內外如常。設諸將位於廟庭橫階南道東,每等異位,重行北面,西上。又設諸將門外位於南門外道東,重行西向,北上。太廟令整拂神幄,又帥其屬以樽坫罍洗篚入設,皆如常儀。
告日未明十刻,太官令先具牢饌如常。其饌每室用特牲一。太公廟具酒脯醢。未明三刻,諸告官以下各服其服,太廟令、良醞令入實樽罍及幣。每室犧樽二:一實玄酒,為上;一實醴齊,次之。未明二刻,奉禮帥贊者先入就位。贊引引御史、太祝以下再拜入,行掃除皆如常。自「將告」以下至此,與太公廟儀同。贊引引太廟令、太祝、宮闈令自東階升,入,開埳室,奉出獻祖以下神主,各置於座如常儀。各引就位。又贊引引告官以次入就位。立定,奉禮曰:「再拜。」告官以下皆再拜。其先拜者不拜。太公廟贊引引廟令、太祝等入,當階閒北面西上。立定,奉禮曰:「再拜。」廟令以下皆再拜。升自東階入就位。立定,奉禮曰:「再拜。」告官以下皆再拜。太官令出,帥進饌者奉饌陳於東門外。謁者引諸將以下入就位。立定,奉禮曰:「再拜。」諸將以下皆再拜。
謁者進告官之左,白:「有司謹具,請行事。」還本位。諸祝取幣於篚,各立於樽所。太官令以下至此,太公廟儀同。謁者引告官升自東階,詣獻祖室戶前北向立。太祝以幣進,東向授告官,告官受,進,入室,北面跪奠於獻祖座,俛伏,興,出戶,北向再拜訖,次懿祖以下並如上儀。謁者引還本位,祝還樽所。太公廟謁者引告官升東階,詣太公座前北向立。太祝以幣東向授告官,告官受,進,北面跪奠於太公座前,俛伏,興,少退,北向再拜訖,謁者引告官當留侯座,受幣奠亦如之。太官令引饌入,自正門升太階,諸祝迎引於階上,各設於神座前訖,太官之屬還本位訖,諸祝各還樽所。謁者引告官盥洗、酌獻、讀祝文,自九室以下及飲福、受胙皆如常儀。再拜訖,謁者引告官降復位。太公廟奠幣訖,謁者引告官升自東階,酌獻太公及留侯並如常儀。告官飲福將訖,謁者引諸將升東階,進當皇考睿宗大聖真皇帝廟室戶前,北面西上。初諸將升,諸祝帥齋郎以爵酌福酒詣諸將之東,西面北上。諸將皆再拜受爵,跪祭酒,啐酒,奠爵,俛伏,興。諸祝帥齋郎進俎,減神前胙肉,以次授諸將。諸將受以授齋郎。諸將俱跪取爵,遂飲卒爵。太祝帥齋郎受爵,復於坫。諸將俛伏,興,再拜訖,謁者引諸將降復位。奉禮曰:「再拜。」諸將以下皆再拜,謁者引出。諸祝各進神座前,跪徹豆,俛伏,興,還樽所。奉禮曰:「賜胙。」贊者唱:「再拜。」在位者俱再拜。已飲福受胙者不拜。太公廟無諸將拜獻之儀。奉禮曰:「再拜。」告官以下皆再拜訖,謁者進告官之左,白:「請就望瘞位。」謁者引告官就望瘞位,至禮畢如常儀。其窴土,埳東西各二人。太公廟同上。太廟令納神主如常儀,祝版燔於齋坊。
若凱旋,唯陳俘馘及軍實於南門外,北面西上,其告儀如上。
仲春祀馬祖
將祀,有司筮日如別儀。以下先牧、馬社、馬步皆筮日。
前祀三日,應享之官散齋二日、致齋一日如別儀。
前祀二日,守宮設祀官次於東壝外道南,北向西上。陳饌幔於內壝外。郊社令積柴於燎壇,方高五尺。太官令具特牲之饌。
其日未明二刻,太史令、郊社令升設神座於壇上,席以莞,南向。奉禮設獻官位於壇東南,西向;執事位又於東南,俱西向北上。設奉禮位於獻官西南,贊者二人在南差退。又設奉禮贊者位於燎壇東北,俱西向北上。設望燎位當柴壇北,南向。設祀官等門外位於東壝外道南,西上。郊社令設酒樽於壇上東南隅,北向。洗於壇東南,北向,執樽篚者如常,幣篚於樽所。
未明一刻,太祝、獻官等各服其服,郊社令與良醞令入實樽罍及幣。
質明,謁者引獻官以下俱就門外位。奉禮郎帥贊者先入就位。贊引引太祝與執樽罍篚者入,當壇南重行,北面西上。立定,奉禮曰:「再拜。」贊者承傳,太祝以下俱再拜。太祝與執樽者,升東階,至樽所,執罍洗篚者各就位。謁者引獻官以下入就位。立定,奉禮曰:「再拜。」在位者俱再拜。
謁者進獻官之左,白:「有司謹具,請行事。」退復位。太官令出詣饌所,太祝跪取幣於篚,興,立樽所。謁者引獻官詣神座前,北面立。太祝奉幣東向授獻官,獻官受幣,進,北面跪奠於神座,俛伏,興,少退,北面再拜,謁者引獻官還本位。太官令引饌入,升西陛,太祝迎引於壇上,設於神座前訖,太官令以下降復位,太祝還樽所。謁者引獻官詣罍洗,盥手洗爵訖,謁者引獻官升自南陛,詣酒樽所,執樽者舉,獻官酌酒,謁者引獻官進神座前,北向跪奠爵,俛伏,興,少退北向立。太祝持版進於神座之右,東面跪讀祝文曰:「維某年歲次月朔日,天子謹遣具官臣姓名,昭告於馬祖天駟之神:爰以春季,遊牝於牧,祗薦制幣犧齊,粢盛庶品,明薦於馬祖天駟之神,尚饗。」訖,興。獻官再拜。太祝進,跪奠版於神座,俛伏,興,還樽所。太祝以爵酌福酒,進獻官之右,西向立。獻官再拜,受爵,跪祭酒,遂飲卒爵。太祝進受爵,復於坫。獻官俛伏,興。太祝帥齋郎進俎,減神前胙肉,以授獻官。獻官受以授齋郎,謁者引獻官降自南陛,還本位。太祝進,跪徹豆,俛伏,興,還樽所。奉禮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已飲福受胙者不拜。奉禮又曰:「再拜。」在位者俱再拜。
謁者進獻官之左,白:「請就望燎位。」謁者引獻官就望燎位,南向立。奉禮又帥贊者退立於燎壇東北位。太祝進神座前,跪取制幣、祝版、爵酒,又以俎載牲體、稷黍飯,興,降自南陛,南行,當柴壇東南行,自南陛登柴壇,以幣、酒、祝版、饌置柴上訖,奉禮曰:「可燎。」東西面各二人以炬燎,火起,以炬投壇上。火半柴,謁者進獻官之左,白:「禮畢。」遂引獻官以下出,奉禮、贊者還本位。贊引引太祝以下俱復執事位。立定,奉禮曰:「再拜。」太祝以下皆再拜,贊引引出。
仲夏享先牧仲秋祭馬社、仲冬祭馬步附
前享三日,應享之官散齋二日於正寢,致齋一日於享所。右校掃除壇之內外,為瘞埳於壇之壬地,方深取足容物。衛尉設享官次於東壝外道南,北向西上。太官令具特牲之饌。
其日未明二刻,以下至設贊者位於瘞埳西南,同馬祖儀。設瘞埳位於壇之西南,北向。設享官以下門外位,以下至讀祝文,如馬祖儀。祝文曰「昭告於先牧之神,肇開牧養,厥利無窮,式因頒馬,爰以制幣」云云,尚饗。訖,興,獻官再拜。太祝進跪徹以下,至燔版,如馬祖儀。其埳窴土東西各二人。祭馬社祝文曰:惟神肇教人乘,用賴於今,式因肆僕,爰以制幣云云,尚饗。馬步祝文曰:惟神為國所重,在於閑牧,神其屏茲凶慝,使無有害,載因獻校,爰以制幣云云。尚饗。
合朔伐鼓二至二分即不 諸州合朔伐鼓附
其日合朔,前二刻,郊社令及門僕各服赤幘絳衣,守四門,令巡門監察。鼓吹令平巾幘,蔥褶,帥工人以方色執麾旒,分置四門屋下,龍蛇鼓隨設於左。東門者立於北塾,南面;南門者立於東塾,西面;西門者立於南塾,北面;北門者立於西塾,東面。門側堂曰塾。麾杠各長一丈。旒以方色,各長八尺。隊正一人著平巾幘、蔥褶,執刀,帥衛士五人執五兵於鼓外,矛處東,戟在南,斧鉞在西,在北。郊社令立攢於社壇四隅,以朱絲繩縈之。太史官一人著赤幘、赤衣,立於社壇北,向日觀變。黃麾次之;龍鼓一面,次之在北;弓一張,矢四隻,次之。諸工鼓靜立候。日有變,史官曰:「祥有變。」工人齊舉麾,龍鼓齊發聲如雷。史官稱「止」,工人罷鼓。其日廢務,百官守本司。日有變,皇帝素服,避正殿;百官以下皆素服,各於廳事前重行,每等異位,向日立。明復而止。諸州伐鼓:其日見日有變則廢務,所司置鼓於刺史廳事前。刺史及州官九品以上俱素服,立於鼓後,重行,每等異位,向日,刺史先擊鼓,執事代之。明復俱止。
大儺諸州縣儺附
大儺之禮。
前一日,所司奏聞。選人年十二以上、十六以下為侲子,著假面,衣赤布蔥褶。二十四人為一隊,六人作一行。執事者十二人,著赤幘衣,執鞭。工人二十二人:其一人方相氏,著假面,黃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右執戈,左執楯;其一人為唱帥,著假面,皮衣,執棒;鼓角各十,合為一隊。隊別鼓吹令一人,太卜令一人,各監所部巫師二人。令以下皆服平巾幘、蔥褶。州縣儺,方相四人執戈楯,唱率四人。侲子,都督及上州六十人,中下州四十人,縣皆二十人。方相、唱率,縣皆二人,皆以雜職差之。其侲子,取人年十五以下,十三以上充之。又雜職八人,四人執鼓p,四人執鞭。戈,今以小戟。以逐惡鬼於禁中。有司先備每門雄雞及酒,擬於宮城正門、皇城諸門磔禳設祭。太祝一人,齋郎三人,右校為瘞埳,各於皇城中門外之右,方深稱其事。先一日之夕,儺者各赴集所,具其器服,依次陳布以待事。諸州縣儺則前一日之夕,所司帥領宿於府門外。其縣門亦如之。
其日未明,諸衛依時刻勒所部,屯門列仗,近仗入陳於階下如常儀。鼓吹令帥儺者各集於宮門外。諸州縣,未辨色,所司白刺史縣令,請引儺者入。內侍詣皇帝所御殿前,奏:「侲子備,請逐疫。」訖,出命內寺伯六人,分引儺者於前長樂門、永安門,以次入,至左右上閤,鼓譟以進。方相氏執戈揚楯,諸州縣儺,將辨色,宦者二人出門,各執青麾,引儺者入。無宦者外人引導。於是儺,擊鼓p,俱譟呼,鼓鞭戈楯而入。唱率侲子和曰:「甲作食,胇胃食疫,雄伯食魅,騰簡食不祥,覽諸食咎,伯奇食夢,強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委隨食觀,錯斷食巨,窮奇、騰根共食蠱。凡使十二神追惡鬼凶,赫汝軀,拉汝幹,節解汝肌肉,抽汝肺腸,汝不急去,後者為糧。」唱率侲子以下,諸州縣儺同。周呼訖,前後鼓譟而出。諸隊各趣順天門以出,分詣城門,出郭而止。
儺者將出,祝布神席當中門,南向。出訖,宰手齋郎牲匈,磔之神席之西,藉以席,北首。齋郎酌酒,太祝受奠之。祝史持版於座右,跪讀祝文諸州縣儺,宦者引之,遍索諸室及門巷訖,宦者引出中門,所司接引出,仍鼓譟而出大門外,分為四部,各趣四城門,出郭而止。初儺者入,祝五人各帥執事者,以酒脯各詣州門及城四門;儺者出,便酌酒奠脯於門右,禳祝而止,乃舉酒脯埋於西南。酒以爵,脯以籩。曰:「維某年歲次月朔日,天子遣太祝臣姓名,昭告於太陰之神:玄冬已謝,青陽馭節,惟神屏除凶厲,俾無後艱,謹以清酌敬薦於太陰之神,尚饗。」訖,興,奠版於席,乃舉牲并酒瘞於埳,訖,退。其內寺伯導引出順天門外,止。諸州縣儺,其祝文曰:「維某年歲次月朔日,子祝姓名敢昭告於太陰之神:寒往暑來,陰陽之常度,惟神以屏厲,謹以酒脯之奠,敬祭於神,尚饗。」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四 禮九十四 開元禮纂類二十九 凶禮一
賑撫諸州水旱蟲災賑撫蕃國水旱附
勞問諸王疾苦問外祖父后父大臣都督刺史及蕃國主附
中宮問外祖父及諸王附 東宮問外祖父及諸王附
其問師傅保宗戚上臺貴臣同勞問諸王禮
勞問外祖母疾苦中宮問外祖母附 其問王妃宗戚婦女同
東宮問外祖母附 其問妃主妃母疾苦同
五服制度
斬縗三年 正服 加服 義服 縗冠 絰帶屨 杖 絻 總論制度 齊縗三年 正服 加服 義服 縗冠 絰帶屨 杖 齊縗杖周 正服 義服 齊縗不杖周 正服 加服 降服 義服 齊縗五月 正服 齊縗三月 加服 義服 大功殤長殤九月 中殤七月 正服 義服 成人九月 正服 降服 義服 小功五月殤 正服 降服 義服 成人 正服 降服 義服 緦麻三月殤 正服 降服 義服 成人 正服 降服 義服 改葬緦 縗裳制度
賑撫諸州水旱蟲災賑撫蕃國水旱附
皇帝遣使賑撫諸州水旱蟲災,本司散下其禮,所司隨職供辦。使者未到之前,所在長官先勒集所部僚佐等及正長、老人。本司先於廳事大門外之右,設使者便次,南向。又於大門外之右設使者位,東向;大門外之左設長官以下及所部位,重行,北向西上。於廳事之庭少北,設使者位,南向。又於使者位之南三丈所,設長官位,北向;其所部僚屬則位於長官之後,文東武西,每等異位,重行北面,相對為首;正長老人則位其南,重行,北面西上。使者到,所司迎,引入便次。長官及所部嚴肅以待,正長老人等並列於大門外之南,重行,北面西上。
至時使者以下各服其服,所在長官及所部僚佐亦各服公服。行參軍引長官以下出,就門外位立。司功參軍引使者就門外位立,持節者立於使者之北,史二人對舉制案,列於使者之南,俱少退東向。行參軍贊拜,長官及所部在位者皆再拜。行參軍引長官等以次先入,立於門內之右,重行西面。司功參軍引使者入,幡節前導,持案者從之。使者到庭中位立,持節者於使者東南,西面。持制案者立於使者西南,東面。行參軍引長官以下俱入,就庭中位。立定,持節者脫節衣,持案者以案進使者前,使者取制書,持案者退復位。使者稱:「有制。」行參軍贊再拜,長官及諸在位者皆再拜。使者宣制書訖,行參軍又贊拜,長官及諸在位者皆再拜。行參軍引長官進詣使者前,受制書,退復位訖,司功參軍引使者以下出,復門外位。行參軍引長官及諸在位者各出即門外位如初。行參軍贊拜,長官及諸在位者皆再拜。司功參軍引使者以下還便次。長官退,其正長老人等任散。蕃國賑撫同諸州禮。其國主供待及入出即館饗食之屬則如常,但略其燕好。
勞問諸王疾苦問外祖父、后父、大臣、都督、刺史及蕃國主附。中宮問外祖父及諸王附。東宮問外祖父及諸王附。其問師傅保、宗戚、上臺貴臣,同勞問諸王禮。
皇帝中宮云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東宮云皇太子。遣使勞問諸王疾苦,外祖大臣等各隨言之。本司散下其禮,所司隨職供辦。中宮則內給事一人為使。所司先於受勞問者第大門外之右,設使者便次,南向。於庭中近北設使者位,南面。皇太子儀東向。又於使者位之南皇太子儀位之東。三丈所,設主人位,北向。皇太子儀西向。其府國僚屬並陪列於庭中之左右,國官在東,府僚在西,俱以北為上。中宮及皇太子儀,無府國官以下儀。
使者至受勞問者第大門外,掌次者延入次。使者及受勞問者皆公服。贊禮者中宮則內典引,下皆倣此。引使者出次,立於門西,東向;史二人中宮則內給使二人。奉制書案中宮及皇太子云「令案」,下准此。立於使者之南,差退。贊禮者引受勞問者出,立於門東,西向。受勞問者再拜。贊禮者引受勞問者先入,立於門內之右,西面。贊禮者引使者入,就庭中位立,持案者立於其右。贊禮者引受勞問者進就庭中位,北面立。持案者以案進使者前,使者取制書,持案者退復位。使者稱:「有制。」中宮稱太皇太后等有令。受勞問者再拜。贊禮者引受勞問者進詣使者前,受制書,退復位,再拜訖,贊禮者引使者以下出,又贊禮者引受勞問者隨出,各即門外位。受勞問者再拜訖,贊禮者引使者以下退就次,又贊禮者引受勞問者入。若受勞問者疾未間,不堪受制,則子弟代受如上之儀。都督刺史禮同,所異者,諸導引之官以所勞問州府有司充之。其使於京師者,則謁者導引。
勞問外祖母疾苦中宮問外祖母附。其問王妃、宗戚婦女同。東宮問外祖母附。其問妃主、妃母疾苦同。
皇帝中宮云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東宮即云皇太子。遣使勞問外祖母疾苦,本司散下其禮,所司隨職供辦。內給事一人皇太子則閹官一人。為使。所司先於受勞問者第大門外之右,設使者便次,南向。又於內寢庭少北皇太子儀西階前。設使者位,南向。皇太子儀東向。又於使者位之南皇太子位東。三丈所,設受勞問者位,北向。皇太子西向。
使者至受勞問者大門外,掌次者延入次。使者服公服,攝迎者亦公服。使者出次,立於門西,東面;給使二人奉制書案,皇太子令書案,中宮同。餘倣此。立於使者之南,差退。贊禮者引攝迎者出,立於門東,西面。攝迎者再拜訖,贊禮者引攝迎者先入,立於門內之右,西面。內典引引使者入,就內寢庭位立,皇太子儀,使者東面立。持案者立於使者之右。皇太子儀,給使奉令書案隨入,立於使者之南,差退。受勞問者服朝服,女侍者引就庭中位立。持案者以案進使者前,使者取制書,持案者退復位。使者稱:「有制。」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等即稱「有令」。受勞問者再拜。女侍者進詣使者前,受制書,退授受勞問者,受勞問者又再拜。內典引引使者以下出,女侍者引受勞問者退。贊禮者引攝迎者隨出,各就門外位,攝迎者再拜。內典引引使者退即便次,贊禮者引攝迎者入。若受勞問者疾未間,不堪受制,則攝迎者於外堂之庭拜受制書如上禮。其異者,受制書詣閤授女侍者,女侍者受,奉入授受勞問者。
凡有勞問無正篇者,皆臨時約准上禮而為之。
凡內侍之屬充使,則內侍、內常侍以下,准所慰勞者尊卑,臨時准約。
皇太子於諸王妃主以下疾苦,其存問家人親屬之禮,率爾遣近侍勞問,則主人受勞問之者待之亦從家人親屬之式,不拜迎拜送及不為授受之禮。
五服制度
斬縗三年 齊縗三年杖周,不杖周,五月,三月。大功長殤九月,中殤七月,成人九月。 小功殤、成人並五月。 緦麻殤、成人並三月。
斬縗三年
正服
子為父。 女子子在室為父。女子子,重稱子者,別於男子。言在室,關已許嫁。 女子子嫁反在父之室為父。遭喪後而出者,始服齊縗周。出而虞,則受以三年之服。既虞而出,則小祥亦如之。既除喪而出,則已。
加服
嫡孫為祖。謂承重者。為曾祖、高祖後亦如之。 父為長子。重其當先祖之正體,又將代己為宗廟主。故庶子不得為長子三年,不繼祖與禰也。於庶子之嫡孫乃為其嫡子三年矣。
義服
為人後者為所後父。受重故三年。為所後祖亦如之。凡為人後者,不以嫡子也。 妻為夫。夫尊而親。妾為君。妾謂夫為君。 國官為國君。布帶繩屨,既葬除之。
縗冠
右正服、加服縗裳三升,義服三升半。冠同六升,右縫,通屈一條繩為武,垂下為纓,冠外縪。凡服:上曰縗,下曰裳。布八十縷為升。外縪者,冠前後屈而出於武,外厭縫之。婦人之縗連裳,以六升布為總。總,束髮也。童子亦連裳。
絰帶屨
右苴麻絰帶。首絰大九寸,左本在下,繩纓。五分首絰去一以為腰絰,大七寸二分,絞垂兩結,相去四寸。婦人絰如男子。男子又有絞帶。苴,惡貌也。首絰象緇布冠之頍項,腰絰象大帶。絞帶象革帶,五分腰絰去一為之,齊縗以下用布。菅屨外納。外納,納其餘於外也。婦人屨亦如男子。
杖
右苴竹杖。其大如腰絰,長齊其心,本在下。主婦亦杖,諸婦則不杖。童子不杖,其當室者則絻而杖。童子及婦人不杖者,以其不能病。然而童子當室杖者,尊為喪主。
絻
右狀象冠,廣寸,無辟積。童子當室亦服之。
總論制度
王公以下皆三月而葬,葬而虞,三虞而卒哭。十三月小祥,除首絰,練八升布為冠,纓武亦如之;婦人練總,除腰絰。二十五月大祥,除靈座,自後有祭設几席。除縗裳,去絰杖,十五升布深衣,布縞冠,素紕纓,革帶素屨;婦人除縗裳,去絰,縞總,衣屨如男子。二十七月禫祭,玄冠皁纓,仍布深衣,革帶吉屨,婦人緇總,衣屨如男子。踰月,復平常。
齊縗三年
正服
子為母。舊禮父卒為母,今改與父在同。 為祖後者祖卒則為祖母。為曾高祖後者,為曾祖母高祖母亦如之。 母為長子。
加服
繼母如母。繼母之配父,與親母同。 慈母如母。妾之無子者,妾子之無母者,父命為母子,生則養之如母,死則喪之如母,貴父之命也。
義服
繼母為長子。妾為君之長子。與嫡妻同,不敢輕服夫之正統。
縗冠
右正服、加服縗裳四升,義服五升。其縷四升半,成布四升。冠七升,右縫,布纓武,冠內縪。前後縫於武,內厭縫。
絰帶屨
右牡麻絰帶。首絰大七寸二分,本在上,繩纓。五分首絰去一以為腰絰,大五寸七分半。布帶代絞帶。屨內納。
杖
桐杖大如腰絰,通圓之,長齊其心,本在下。
十三月小祥,除首絰,練九升布為冠,纓武亦如之。其他祥禫變除與斬縗同。踰月,復平常。
齊縗杖周
正服
父卒母嫁及出妻之子為母,皆報。父卒,為父後者為嫁母出母無服,母猶服之,不為出母之黨服,則為繼母之黨服。 為祖後者祖在為祖母。為曾祖高祖後者亦如之。
義服
父卒繼母嫁,從,為之服,報。若繼母出則不服。若繼母出嫁,子從而寄育則服;不從則不服。 夫為妻。
齊縗不杖周
正服
為祖父母。父所生庶子亦同,唯為祖後者乃不服。 為伯叔父。 為兄弟。 為眾子。眾子者,長子之弟及妾子。凡父母於子、舅姑於婦,不傳重於嫡,將所傳重非嫡及養子為後者,服之皆如眾子眾婦。
為兄弟之子。女在室亦然,報之。為嫡孫。有嫡子則無嫡孫。凡為後承嫡者,雖曾孫玄孫與孫同。為姑姊妹女子子在室及適人無主者,姑姊妹報無主,無祭主,謂無夫與子,人之所哀憐,不忍降之。女子子為祖父母。雖出嫁猶不敢降其祖。妾為其子。
加服
女子子適人者為兄弟之為父後者。出嫁猶不降為父後者,婦人有歸宗之義,故不自絕其族類。
降服
妾為其父母。凡妾為私親如眾人。 為人後者為其父母,報。凡為人後者,本親降一等,其妻又降夫一等。 女子子適人者為其父母。
義服
為伯叔母。服與伯叔同。 為繼父同居者。子無大功之親,與之適人,所適者亦無大功之親,是謂繼父同居。繼子之子不從服,為繼父不報。 妾為嫡妻。嫡妻不為妾服。 妾為君之庶子。 婦為舅姑。其夫為曾祖高祖後者,其妻從服亦如舅姑。 為夫兄弟之子。男女同報。 舅姑為嫡婦。其夫應三年者,然後為其婦齊縗周。
齊縗五月
正服
為曾祖父母。本三月,以其降殺太多,故新議改從五月。 女子子在室及嫁者為曾祖父母。
齊縗三月
加服
為高祖父母。重其縗麻,尊尊也。減其日月,因恩殺。 女子子在室及嫁者為高祖父母。不敢降其祖也。
義服
為繼父不同居。先同今異。繼父有子及有大功之親,雖同住亦為異居。元不同者不服。
右降服亦縗裳四升,冠七升;正服五升,冠八升;義服六升,冠九升。右縫,布纓武,冠內縪,前後縫於武,內厭縫之。婦人則布總,精麤如男子之冠。其絰帶與三年同。其杖三年及杖周皆桐杖,各大如腰絰,通圓之,長齊其心,本在下。麤屨內納。不杖周則麻屨,五月、三月則繩屨。其三年者與斬縗同。杖周者十一月小祥,十三月大祥,十五月禫,逾月除,復平常。禫變節皆與斬縗同。其父卒母嫁出妻之子為母及為祖後祖在為祖母,雖周除,仍心喪三年。義服齊縗三月者,縗裳六升,冠九升,絰帶與周親同而繩屨。
大功殤長殤九月,中殤七月。
正服
為子女子子之長殤中殤。殤者,男女未成人而死,而哀傷者。男子已娶,女子許嫁,皆不為殤。年十九至十六為長殤,十五至十二為中殤,十一至八歲為下殤。八歲以下為無服之殤,哭之以日易月,本服周者哭之十三日,大功九日,小功五日,緦麻三日。 為叔父之長殤、中殤。 為姑姊妹之長殤、中殤。為兄弟之長殤、中殤。 為嫡孫之長殤、中殤。嫡曾孫、嫡玄孫亦同。 為兄弟之子女子子之長殤、中殤。
義服
為夫之兄弟之子女子子之長殤、中殤。
成人九月
正服
為從父兄弟。今之同堂兄弟,姊妹之在室者。 為庶孫。女在室亦然。
降服
為女子子適人者。出降者,兩女各出,不再降。若兩男各為人後亦如之。 出母為女子子適人者。女服同。 為兄弟之女適人者,報。 為人後者為其兄弟。 為人後者為其姑姊妹在室者,報。
右成服縗裳八升,冠十升,餘皆與長殤同。
義服
為夫之祖父母。 為夫伯叔父母,報。報者,旁尊不足以尊降。 為夫之兄弟女適人者,報。為人後者其妻為本生舅姑。 為眾子婦。
右降服縗裳七升,正服八升,冠同十升;義服縗裳九升,冠十升。婦人則布總,精麤如男子冠。牡麻絰,首絰大五寸七分半。長殤及成人皆九月,絰以繩纓;中殤皆七月,絰無纓:俱五分首絰去一以為腰絰,大四寸六分。布帶,繩屨。
小功五月殤
正服
為子女子子之下殤。 為叔父之下殤。 為姑姊妹之下殤。 為兄弟之下殤。 為嫡孫之下殤。 為兄弟之子女子子之下殤。 為從父兄弟姊妹之長殤。 為庶孫丈夫婦人之長殤。
降服
為人後者為其兄弟之長殤。 為姪丈夫婦人之長殤。出嫁姑為之服。 為人後者為其姑姊妹之長殤。
義服
為夫之兄弟之子女子子之下殤。 為夫之叔父之長殤。
右降正服,冠縗同十升,義服十一升。澡麻絰帶,澡謂去其浮垢,不絕其本。冠左縫,不厭。婦人布總,精麤如男子。首絰大四寸六分,五分首絰去一以為腰絰,大三寸七分。布帶吉屨,無絇。婦人縗絰精麤如男子。降服不澡。
成人
正服
為從祖祖父,報。祖之兄弟也。兄弟之孫女在室亦如之。 為從祖父,報。父之同堂兄弟。同堂兄弟之女之在室亦如之。 為從祖姑姊妹在室者,報。父之同堂姊妹,及己再從姊妹。 為從祖兄弟,報。再從兄弟。 為從祖祖姑在室者,報。祖之姊妹。 為外祖父母。 為舅及從母丈夫婦人,報。母之兄弟姊妹。
降服
為從父姊妹適人者,報。同堂姊妹。 為孫女適人者。 為人後者為其姑姊妹適人者,報。
義服
為從祖祖母,報。祖之兄弟妻。 為從祖母,報。父之同堂兄弟妻。 為夫之姑姊妹在室及適人者,報。 娣姒婦,報。 為同母異父兄弟姊妹,報。 為嫡母之父母兄弟從母。謂妾子為嫡母之父母兄弟姊妹。嫡母卒則不服。 為庶母慈己者。謂庶母之乳養己者。 為嫡孫之婦。有嫡婦則無嫡孫之婦。曾孫玄孫為後者,服其婦如嫡孫之婦。 母出,為繼母之父母兄弟從母。母卒則為其母之黨服,不為繼母之黨服。 嫂叔報。兄娣弟妻同。
右降服縗裳十升,正服縗裳十一升,冠同十一升。義服縗裳十二升,冠與縗同。其絰如小功五月,唯麻斷本。
緦麻三月殤
正服
為從父兄弟姊妹之中殤、下殤。 為庶孫丈夫婦人之中殤、下殤。 為從祖叔父之長殤。 為從祖兄弟之長殤。 為舅及從母之長殤。 為從父兄弟之子之長殤。 為兄弟之孫之長殤。 為從祖姑姊妹之長殤。
降服
為人後者為其兄弟之中殤、下殤。 為姪丈夫婦人之中殤。出嫁姑為之服。 為人後者為其姑姊妹之中殤、下殤。
義服
為人後者為從父兄弟之長殤。 為夫之叔父之中殤、下殤。 為夫之姑姊妹之長殤。
成人
正服
為族兄弟。三從兄弟、三從姊妹。出嫁即無服。 為族曾祖父,報。曾祖之兄弟。曾孫女出嫁即無服。 為族祖父,報。祖之同堂兄弟。孫女出嫁則不服。 為曾孫、玄孫。 為外孫。女子子之男女。 為從母兄弟姊妹。今謂之姨兄弟姊妹。 為姑之子。外兄弟姊妹。 為舅之子。內兄弟姊妹。 為族曾祖姑在室者,報。曾祖之姊妹。 為族祖姑在室者,報。祖之同堂姊妹。 為族姑在室者,報。父之再從姊妹。
降服
為從祖姑姊妹適人者,報。父之同堂姊妹及己之再從姊妹。 女子子適人者為從祖父,報。謂同堂伯叔父。 庶子為父後者為其母。若無嫡母及嫡母卒則申。妾子不服外祖父母、舅、從母服。為從祖祖姑適人者,報。祖之姊妹。 為人後者為外祖父母。本生外祖父母。 為兄弟之孫女適人者,報。
義服
為族曾祖母,報。曾祖兄弟之妻。 為族祖母,報。祖之同堂兄弟之妻。 為族母,報。父之再從兄弟之妻。 為庶孫之婦。 女子子適人者為從祖伯叔母。同堂伯叔母。 為庶母。父妾有子者。 為乳母。 為婿。女子子之夫,報。 為妻之父母。從妻服之。 為夫之曾祖高祖父母。 為夫從祖祖父母,報。夫之祖兄弟及妻。 為夫之從祖父母,報。夫之父同堂兄弟及其妻。 為夫之外祖父母,報。 為夫之從祖兄弟之子。夫之再從兄弟之子。 為夫之從父兄弟之妻。 為夫之從父姊妹在室及適人者。 為夫之舅及從母,報。
改葬緦子為父母,妻妾為夫,既葬除之。
右降正義服,冠縗同十五升去其半,有事其縷,無事其布。冠右縫不厭。婦人布總,精麤如男子之冠。澡麻斷本以為絰,首絰大三寸七分,五分首絰去一以為腰絰,大二寸九分。布帶。吉屨,無絇。皇家所絕旁親服者,皇弟子為之皆降一等。凡童子不緦,當室則緦。
縗裳制度
凡縗外削幅,裳內削幅,幅三袧。削猶殺也。袧者,謂辟兩側空中央也。凡裳,前三幅,後四幅。若齊,裳內縗外。齊,緝也。凡五服之縗,一斬四緝。緝裳者內展之,緝縗者外展之。負廣出於適寸;負,在背者也。適,辟領也。負出於辟領外旁一寸。適博四寸,出於縗;博,廣也。辟領廣四寸,則與闊中八寸,兩之為尺六寸。出於縗者,旁出縗外也。縗長六寸,博四寸。廣長當心。衣帶下尺。衣帶下尺者,腰也廣尺,足以掩裳上際。衽二尺有五寸。衽所以掩裳際也。上正一尺,鷰尾二尺五寸,凡用布三尺五寸。袂屬幅。屬猶連也。連幅謂不削也。衣二尺有二寸,此謂袂中也。衣自領至腰二尺二寸,倍之四尺四寸。加辟領八寸,又倍之。凡衣用布一丈四寸。袪尺二寸。袪,袖口也。